深度人類世

再見螢火蟲:「美而無用」的蟲子,如何成為台灣的環保指標?

菁英極力關注像台灣黑熊這樣的陌生物種,一般民眾更關心螢火蟲的消逝。但螢火蟲保育,真的是現代都市環保神話嗎?

黃緣螢與黑翅螢的發光軌跡。攝影:方華德

黃緣螢與黑翅螢的發光軌跡。攝影:方華德

特約撰稿人 徐振輔 發自台北

刊登於 2024-04-22

#動物保育#人類世#環保#保育

在長久以來試圖與自然共存後,人類活動撼動了大自然的過程,從早期的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爆發,再到現代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,每個時代都對地球造成了獨特且深遠的影響。有學者給了這個地質年代一個極富爭議的稱號:「人類世」。人類作為相對年輕的物種主導了環境變化,但即便有些人認為人類與別不同,我們從來沒有脫離過我們的「物種起源」;自然的故事,仍然是人的故事。在端的新欄目裡,「人類世」是一個觀察﹑評論﹑報道的視角,在面對海平面上升﹑物種大規模滅絕,氣候變化危機的21世紀,我們在這裡重新思考我們與地球和其他物種的關係,以及未來的千萬種可能。請按此訂閱「人類世」欄目。

(徐振輔: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,自由寫作者,長期關注自然生態相關議題。著有《馴羊記》。)

螢火蟲工廠

「你如果做這個螢火蟲復育哦,可以做到老老老,都不用再找其他工作了。」

「我是學歷沒人家好啦,但螢火蟲哦,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看得比我多;棲地也是,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看得比我多。」陳仔拍著胸脯說。

陳仔的螢火蟲養殖基地位於南投山區,一座山坡邊的果園。空地上有幾間簡陋的貨櫃屋,屋內擺了些養蟲器材──密林盆、塑膠盒、網子之類的。陳仔說自己有三個這樣的養蟲基地,每當接到訂單,他就會從野外採集一批成蟲作為種源,帶回室內交配產卵(一隻母蟲通常能產下超過一百顆卵),接著張羅飼養容器和食物,確保幼蟲在資源充足的環境中成長。

舉凡和陳仔談話過的人,大概都對他毫不謙遜的說話方式印象深刻。陳仔年過七十,初中學歷,從未受過正規學院訓練,早年做過農藥銷售、玩具批發、昆蟲買賣等生意。直到三十年前接觸復育這一行,就一直以螢火蟲專家的身分謀生。行內人都知道陳仔說話總是過分浮誇,但不得不說,他在養蟲方面確實很有一套。

閱讀全文,歡迎加入會員

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,了解更多

立即訂閱

已經訂閱?登入

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,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,請勿轉載或複製,否則即為侵權。

延伸閱讀